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展开剩余99%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a.vm.yc1f.cn/yhlub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a.vm.yc1f.cn/aixat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a.vm.yc1f.cn/dauxx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a.vm.yc1f.cn/aimol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a.vm.yc1f.cn/qzzjj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编辑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可惜的1898年,落叶满阶的初冬,一位女子满脸凄惶,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的卧室,抚摸着一幅男子的画像悲泣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画中人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于腰间,右手持一柄凤矩剑,剑眉星目,正气凛然,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遇害这年,夫人李闰年仅33岁。
谭嗣同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丈夫遇害,从此阴阳两相隔,而对于李闰来说,两人的恩爱仿佛还在昨日。
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和谭嗣同举行了婚礼,李闰是长沙户部主事李篁仙的长女,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
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李闰和谭嗣同成亲后,起初与其维新思想和改革主张并不合拍,她曾多次劝丈夫参加科举,指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丈夫谭嗣同不但不参加科举,还主张废除科举,时间一长,李闰难免有埋怨,但每当她听到谭嗣同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一个个慷慨激昂,她又觉得丈夫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婚后六年,李闰生下了儿子兰生,面对这个爱情的结晶,夫妻俩表现出了久违的喜悦,卧室里时常传出夫妻俩逗孩子的笑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1889年8月,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去世,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正在陕西赈灾,无法回家,只能全靠谭嗣同负责安葬事宜。
然而,正当谭嗣同给二哥准备安葬事宜时,当时的风水先生却表示“今年都没有葬期,要待明年”,并说“如果非要现在下葬,家里会损丁”。
谭嗣同坚决说道:“不要再信那些了,那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如果真要损丁就在我的兰生身上应验吧!”
谭嗣同拿自己的亲儿子来堵住悠悠众口,话说到这份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了。
可不幸的是,谭嗣襄下葬不久,刚周岁的兰生却突然发高烧,经全力抢救无效而夭折,这本来是一个巧合,可谭家众人却认为是谭嗣同犯了咒神,兰生才夭折的。
儿子夭折后,李闰和谭嗣同伤心到了极点,此后,她并没有再次怀孕。她曾多次劝谭嗣同纳妾,但谭嗣同反对纳妾,仍然和李闰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1898年5月22日,是谭嗣同和他的妻子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这时他正准备赴北京参与新政,就在这一天,谭嗣同离开浏阳前往长沙,临行前,为妻子写下了《戊戌北上别内子》: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视繁华如梦幻,视荣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在结婚十五年纪念日这天,谭嗣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或许是因为新政艰难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不测,也许是对多年来聚少离多的婚姻感到愧疚。
谭嗣同从5月离开浏阳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写给李闰的信有十多封,信中对妻子的细致关心,谆谆嘱咐,儿女情长比比皆是。
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
谁知,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后,谭嗣同就在北京殉难了。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在京师菜市口蒙难,此时正值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革职,携眷回湖南的归途中,李闰也在其中。
最初,家人打算到家后再告诉她,可船行到湘阴,下人们不慎走漏风声:“少爷被处斩于菜市口了!”
年仅33岁的李闰得知丈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承受不住这种痛入骨髓的打击,当即由船窗中跃进江中,打算以身殉夫。
家人们看到李闰投江自尽,立刻将她营救上船,醒来后,李闰本想再次殉情,追随谭嗣同而去。
可她看到已经75岁的公爹谭继洵被罢官回家,大哥和二哥去世后留下的侄儿等一大家子人,她终究是不忍。
李闰知道,丈夫谭嗣同自然不愿意她去寻死,因为家中的侄子还需要她去照顾,而她也恍然顿悟了丈夫赴京途中“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慰藉。
因为谭嗣同绝命诗中有“忍死须臾待杜根”,为了纪念丈夫,她自此改名为“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且苟活之意。
谭嗣同入殓时,浏阳会馆的老长班从他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谭嗣同写给妻子李闰的遗书:
闰妻如面: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 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谭嗣同是深信佛学的,他在信中将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在佛家世界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迎陵毗迦同命鸟,希望来世还能和妻子“缔缘”恩爱。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谭嗣同对妻子的浓情蜜意。
读完这封信,李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小心翼翼地将血渍斑斑的信折好,放入床头柜,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提笔写诗道: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李闰算是个苦命人,她三岁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如今丈夫遇难,她身处曾经的卧室,想到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时常控制不住大哭,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痛哭。
此时,75岁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面对儿子的遇难,同样痛心,可谭家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如今他一把老骨头,有心无力,他只能强忍着悲戚,想方设法让儿媳振作起来。
有次夜晚,李闰正在卧房对着谭嗣同的画像痛哭流涕,谭继洵循声走来,走到李闰的卧室窗外说:
“七嫂,你不要如此悲伤,我也同样难受,但老七不能再“复生”了,今后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这个曾当过巡抚的老父亲,而是你那为变法而献身的丈夫!李闰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尽管内心悲伤,可她更不想让公爹担心,随即便向公公表示今后不会这样了。
李闰住在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住过的卧室,难免触景伤情,为了减轻她的悲痛,谭继洵让她搬出了先前的卧室,住到了厅次右边的房间。
为了让李闰彻底振作起来,谭继洵决定用责任使她从痛苦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谭继洵找来全家人,示意李闰在他身边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待一大家大小按照指定位置坐好以后,他看着李闰,郑重其事地说道:
“从今往后,这管理家务,教育子女,我一概交给你来承担......”此刻,李闰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如今,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位寡妇,一家大小的家务需要她操持,她也只有振作起来。
几个月以后,哀俱交加的谭继洵也去世了,一系列的变故却让李闰从悲痛中振作了起来,精神面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丈夫谭嗣同遇难后,使李闰感悟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她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投身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其实,李闰早在谭嗣同蒙难两年前就开始了行动,1897年,李闰在南京期间,就参加了不缠足会的一些活动,并协助谭嗣同拟就了上海不缠足会的《简明章程》。
在公公谭继洵去世以后,谭家的境况日渐衰落,为了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临街的几间房子开做了客栈。
李闰十分关心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看上社会上严重的弃婴现象,她无比悲愤,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者家境贫寒的原因。
为此,李闰大声疾呼“救救无辜的小生命”,她带头捐出了一部分钱财,成立一个收容弃婴的场所,于是,浏阳便有了第一个弃婴局。
此外,1913年,李闰还继承先夫的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最开始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李闰上门动员来的。
编辑
因为当时学校虽然办成了,但是真正愿意送女子来读书的家长并不多,为此,李闰绞尽脑汁,往往深更半夜,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闰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尽管自己一双小脚步履艰难,但经常到学生宿舍巡查,并悄悄为学生盖好被子,将学生乱了的东西摆放整齐。
好在,经过李闰的多方动员和演讲,两年后,李闰招收了七十多个女学生,同时,她还在很多乡镇开办女子识字班,学习新文化,学校工作也一步步进入了正轨。
李闰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儿子却夭折了,公爹谭继洵把谭嗣同大哥的儿子兼祧过继给她当儿子,可这个儿子谭传炜后来却自尽了,此后,她又担负起了养育孙子的重责。
在李闰卧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谭嗣同的画像,对丈夫的思念陪伴她度过了二十多年孤独的时光。
编辑
自从谭嗣同遇难后,每年的初一和十五,李闰都会去祭拜,而且每次都要写一首诗,把诗写在钱纸上,然后包着自己头上的竹簪子,在谭嗣同的坟前烧掉。
而且,李闰每年都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红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潸然泪下,可想见当年李闰那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痛苦。
1925年4月,是李闰六十岁的生日,她谢绝宾客,没有做寿,但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是合送了她一块牌匾,上书“巾帼完人”四个大字。
在李闰生日不久,她便病逝了,享年60岁,去世前,她唯一的心愿是:“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去世后,葬于其夫谭嗣同墓的后方,这对伉俪终于得以相依相伴。
编辑
可惜的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是,李闰这位可敬的女子连一张小照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张画像,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继承丈夫遗志的她,足以让她青史留名。
发布于:山西省Powered by 快三开奖结果今天结果查询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